
浪漫的可克达拉
我们离开了霍尔果斯,不一会儿,就到了可克达拉(哈萨克族语“绿色的原野”)草原,这里距霍尔果斯只有10余公里。这里有一个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一进园就听见一个很熟悉的乐曲——《草原之夜》:“美丽的夜色
我们离开了霍尔果斯,不一会儿,就到了可克达拉(哈萨克族语“绿色的原野”)草原,这里距霍尔果斯只有10余公里。这里有一个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一进园就听见一个很熟悉的乐曲——《草原之夜》:“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等到千里冰雪消融,等到那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我们站在辽阔苍茫的可克达拉草原,漫步在园子里的林荫大道上,听见这美妙的乐曲,思绪飞扬,陶醉了。园中竖立着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塑,形同字母“C”的银色月牙下,一位哈萨克族青年握琴在弹拨,旁边有位姑娘在忘情舞蹈。基座上以“姑娘来伴我的歌声”几个大字,标示出雕塑的主题。据解说员讲,这里是《草原之夜》的诞生地,1959年春,30多岁的热血青年张加毅和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田歌,奉命率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摄制组,赴新疆拍摄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片。他们来到可克达拉农场。可克达拉有汉、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组成的“兵团战士”,他们面对野草荆刺,黄沙荒滩,吃的是野菜、玉米面,住的是地窝子,小伙子拉犁的肩膀布满了血印,女兵拓荒的手掌磨出了血泡,他们不叫一声苦和累,没有一句悔和怨,在这片古老的处女地上播撒出第一批金色种子,也播撒了纯真美好的爱情,共同描绘着可克达拉大气磅礴的生活画卷。一天傍晚,张加毅约出作曲家田歌,两人骑马来到草原上,信马由缰走出十几里路后,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抹晚霞斜挂天际,婆娑苇荡在夕阳下闪烁着耀眼的光亮,缕缕青烟从芦苇丛中袅袅升起;一群年轻人把收工后,打来的猎物整齐地挂在木架上,几位维吾尔小伙子弹奏着都他尔在轻声歌唱……张加毅为眼前的情景着迷,急忙上前问道:“小伙子,你们唱的是什么歌?”“我们在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的今天和明天……”小伙子们开心地大声回应。张加毅想,这发自各民族人民心中热爱生活的情感,不正好可以作为着手拍摄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基调吗?回到住宿的地窝子,张加毅激动万分,情绪飞扬。由于没有电灯,他燃起篝火,一时找不到笔记本,便急切地从口袋翻出一封信,抽出信纸,垫在膝盖上,借着火焰的亮光,仅花了半个时辰,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优美抒情的歌词。张加毅把歌词交给田歌,40分钟后,谱好了曲子的田歌和张加毅边弹琴边高唱:“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是没有邮递员来传情……千里等到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悠扬悦耳的旋律,回荡在可克达拉的夜空,两个年轻人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一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草原之夜》,从此乘着歌声的翅膀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1985年,这首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教材,并被西方人称赞为迷人的“东方小夜曲”。这首歌曲婉转悠扬、经久不衰,恰似一泓汨汨的清泉,荡漾在西部边陲月白风清的夜晚,拨动着每一个咏唱者的心弦。作者张加毅将军的骨灰也安放在园中,守望着这一片绿色的原野。
《草原之夜》这首乐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这时我还在兵团一所学校教书,一天夜里,一位姑娘(我的同事)唱起了这首歌,她唱得很好,这首浪漫温馨、韵味十足的《草原之夜》,一下迷上了我,而且她还要教我唱这首歌,可是我就是不会,我也许就没有唱歌的细胞。不过我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这首歌。没想到今天我来到了这首歌的诞生地,真是感到无比的兴奋。
草原之夜风情园位于可克达拉农场旧址,北依天山,南临伊犁河,是中世纪中亚历史古城阿力麻里的南门遗址,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在这里屯兵点将。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给风情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还参观了草原之夜纪念馆、成吉思汗西征展览馆、文化长廊等。
美丽的草原之夜,美丽的可克达拉,我将永远记住你。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