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与“五瑞”

“五毒”与“五瑞”

再处散文2025-03-31 12:09:55
“五月初间斟艾酒,荔枝红熟可尝新。龙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卖数文。冬叶买来齐裹粽,蚊烟点着可驱蚊。”在这首《端午风俗歌》中,作者仅用寥寥数行,就把古人在端午时节的各种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惟妙惟肖地再
“五月初间斟艾酒,荔枝红熟可尝新。龙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卖数文。冬叶买来齐裹粽,蚊烟点着可驱蚊。”在这首《端午风俗歌》中,作者仅用寥寥数行,就把古人在端午时节的各种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惟妙惟肖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在古代,每逢端午时节,除了人们熟知的包粽子、赛龙舟这两种习俗外,民间中的确还有斟艾酒、挂菖蒲等风俗。这些风俗的出现,是与古人认为“重五”是个犯忌的日子有关,民间俗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则为“毒日”。这是因为,端午节期间正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而且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很快,虫害又十分猖獗,人们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招来各种疾病。特别是民间所说的“五毒”,即蛇、蜈蚣、蝎子、壁虎和癞蛤蟆这五种动物,更是从端午开始孽生,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正如我国民谣所说的一样:“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常言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既然“五毒”横行,人们自然就会想办法来驱除它们。于是乎,挂菖蒲、插艾草、饮雄黄酒等对策也就应运而生。按照传统习俗,在端午节这天早晨,各家各户均将菖蒲、艾草悬挂于门旁、屋檐下,以辟邪、防病、保安康。事实上,菖蒲、艾草、雄黄都可消毒杀虫,人们用来防疾治病,还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后来,人们在菖蒲、艾草之外,又加上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并称为“天中五瑞”,也简称为“五瑞”。
菖蒲:菖蒲是五瑞之首,具有消除邪气的作用。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卷五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以为菖蒲又名”水剑“,可以辟邪,把菖蒲悬挂在门楣上,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邪物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艾草:艾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古代针灸学里,就以艾草的老叶制成艾绒,用以灸疾除病。梁人宗凛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由此可见,人们在端午节使用艾草的情形。
榴花:榴花与艾草都是妇女们在端午节时用来插戴发旁的饰物,以辟禳邪气。同时,石榴花的根皮可以用作驱虫叶剂而减少疾病的传染。此外,艳红的石榴花正好在五月盛开,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五瑞”之一。
蒜头:蒜头也称蒜果,在端午节时附于蒲剑之上,悬于门外,可同收辟邪驱瘟之效用。蒜头的气味辛烈,平时也是人们的佐味品,俗话说“大蒜有百利一害”,这“一害”指的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口臭”,从中可见其功效之卓著了。
龙船花:龙船花本名山丹花,是百合花科,在五月盛开。开花时花冠向上,花瓣不向外翻卷,人们在端午时也把它采来一同系在蒲剑之上,亦具有辟邪除瘴的作用。
在2001年6月25日,我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3枚《端午节》邮票,其中第2枚和第3枚邮票图案就分别再现了“五瑞”中的艾草、菖蒲和“五毒”中的蛇、蜈蚣、蝎子、壁虎和癞蛤蟆的形象,通过“国家名片”很好地宣传了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部分端午习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