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上海之思南路(1)

重逢上海之思南路(1)

孤臣散文2025-03-06 07:12:40
走一段思南路,看一路的花园洋房和法国梧桐树,思南路,它正是如今奢华登场的思南公馆之前传。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份老上海的情结,希望这种老风情不着痕迹地保留永远。走进思南路,香樟、榆树和枫杨树在
走一段思南路,看一路的花园洋房和法国梧桐树,思南路,它正是如今奢华登场的思南公馆之前传。
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份老上海的情结,希望这种老风情不着痕迹地保留永远。走进思南路,香樟、榆树和枫杨树在红瓦洋房旁款款而立,无处不在的法式浪漫围绕左右。身处这一空间,心立刻宁静下来,氛围因为时光和人文底蕴的积淀而变得有些浓稠。这样的一处地方,值得有心前来,刻意走走。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RueMassenet),始筑于1912年,上海法租界第三次扩张时公董局修筑了这条马路。因该年法国一位著名音乐家Massenet在巴黎去世,为纪念他法租界公董局就将此路命名为RueMassenet——即马斯南路。
思南路是一条很“纯粹”的马路,不通公交车,也没有灯红酒绿的霓虹招牌,连路灯都是老式的很清淡昏暗的那种,马路两侧满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马路安静得可以听见树叶的沙沙声,除了少量的自行车经过,简直就像有个天然屏障把世间的喧嚣阻挡在外。
老思南路的故事多,新思南路的情怀多。
从香山路上的孙中山故居,到靠近复兴中路的梅兰芳及周恩来公馆,这一路绿树茵茵,一片翠绿,安静的路上有家小小的咖啡馆,真像是躲在墙壁里一样,很古老的,仿佛是在19世纪的法国。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仲礼在为《卢湾区志》写序时概括当年的卢家湾面貌,第一特征就是“静雅”,代表建筑即“马斯南路一带”。而马斯南路,指的就是思南路。除了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71号的周公馆办公楼外,21幢独立式住宅建筑,红瓦屋顶,赭色百叶窗,无过多装饰,简洁大方,花园周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不止一位大牌导演看中过思南路,《大城小事》、《色戒》、《长恨歌》……对他们而言,这条路俨然是不可替代的“上海”。更何况,这里曾经住着的,还有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重印迹的人物,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幽静的路上,偶尔有几个行人和车辆经过。转瞬间又恢复了幽静。
沿马路东侧的73号,是一幢西式小楼房,为三层花园别墅。
东侧一个门口处挂着一个牌子:“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人们也称这里为“周公馆”。门口一个警卫正在执勤。
1946年中共代表团租下了这幢房屋,原意是作为中共办事处,但国民党当局不同意,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
这幢小洋房进门就能看见藤萝花架,看上去幽静宜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在这里,周恩来接待过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还举行过中外记者招待会。
不是第一次来,却愿意每次都重温这一段历史。有的人物虽然活着,却很少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也总有些人虽然离开了我们,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在幽静的院落里,在周恩来的塑像下,一束鲜花静静地向塑像开放着。那种花香弥漫在塑像的周围。如茵草坪也散发着清香的味道、高大的树干上繁茂的枝叶,见证多年前的历史风云,见证后人的崇敬景仰,年年岁岁,树干依然挺拔,不问年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