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乡愁

乡恋·乡愁

不而散文2025-03-21 00:21:29
我始终有些恋旧情结,而且这一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好像总是生活在“过去式”里。时常认为过去了的大抵都是美的,比如走过的岁月,生活过的环境,以致使用过的旧物,甚或曾经相爱过的人,盖莫如此。听音乐也是
我始终有些恋旧情结,而且这一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好像总是生活在“过去式”里。时常认为过去了的大抵都是美的,比如走过的岁月,生活过的环境,以致使用过的旧物,甚或曾经相爱过的人,盖莫如此。
听音乐也是,除了喜欢中国的传统音乐及民乐外,习惯于听一些已成“流金岁月”的东西,哪怕是将前年流行的也要放到后年去听。妻子时常埋怨我老古董,但又以无损于身心健康而听之任之。
偶有闲暇,便将平日里如拾荒般捡来的一些“古董”,郑重地从收藏夹里翻出,悠然自得地享用一番,感觉很惬意。
所保存的曲目大多都是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之际,在当时也可谓是风靡一时的一些经典。比如《红河谷》、《乡间的小路》、《乡恋》等等,不一而足。
在我听来,这些褪色了的老歌,依然温馨而亲切,并且每次听来都会有别样的感受。比如这首——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
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
啊!妈妈
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啊!妈妈
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渔火
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啊!妈妈
如果有一朵风帆向你驶来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
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白云
啊!妈妈
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这首饱含乡恋深情的《那就是我》,渐渐地牵动起缠缠绵绵的思乡之情,由淡而浓,由轻而重……
乡间熟悉的小路,松软的泥土,没脚的草地,涓涓流淌的小溪,一如相濡以沫的知交在召唤;盛开的野菊,成熟的庄家,缀满枝头的果实,弯下腰来,随风摇曳频频点头;白菜地、玫瑰园、玉米杆、苹果树,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婀娜婆娑的杨柳依偎着巍峨挺拔的白杨,柔情蜜意的牵牛花攀援在盘根错节的葡萄架上。
秋蝉在弱不禁风的颤栗中卷缩,黄鹂将准备过冬的窝搭建在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上;准备南迁的大雁在天空中徘徊,似乎是和这个秋天做最后的告别,辗转盘旋于天际,待相邀而至的伙伴们到齐以后,便振翅南飞,忽而为“一”、忽而为“人”,无意间谱写出一曲凄美悱恻的《雁南飞》……
远处群山连绵,层峦叠嶂,低垂的白云游弋于山腰,与山坡上的羊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依山而行的小河轻盈舒缓蜿蜒曲折,在清澈见底的鹅卵石间腾挪跳跃,时儿浪花飞溅叮咚作响,时儿低眉信手轻拢慢捻;慷慨激昂里诗情飞扬,柔情蜜意时喃呢倾诉。驻足其间,留恋于这样的知遇之情,积重难返。
悲欢离合,得失成败,一切尽从眼前流过……
这是假期里回到故乡的感触感慨,一经时间和温度的酝酿,发酵后的乡情便在胸腔里翻涌膨胀。
那方魂牵梦系的水土,有我太多的留恋和牵挂。
曾经和妹妹栽植于田埂上的那颗苹果树——就是那株当时只有手指般纤细的枝条,尔今已经是红衰翠减、铅华尽谢。皴裂的树皮,光秃的枝丫,褪却树叶的装扮,干瘪的树干裸露在葳蕤茂密原野里,显得极不协调,如一段残损的回忆挺立在深秋的寒风里,固执而顽强。分明已经枯萎衰竭,居然又奇迹般地在树端末梢挂起一串红透了的苹果,在了无绿意的枝头显得别致而又卓尔不群。若非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况且,果实光鲜而丰满,刚巧又是雨后,残存在表面的水珠更使其梨花带雨般楚楚动人。仿佛是在饱经风霜之后,风烛残年之际,用一点残余的力量强打精神,为我的到来撑起些许当年的风韵。
这种“宁愿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凄惨,尤让人怜惜。
曾几何时,我对她呵护有加,如同盼着自己的童年快快长大一样焦灼地期盼着她茁壮成长,终于有一天,她的硕果累累成为一年里丰收的标志。深秋——亦即是现在这个时候——她一敛春天的喧闹、夏季的娇涩,突然就变得矜持而丰美,成熟的微笑抖落成满地的收获。
二十多年的时光竟然这般不值一掷,当年的苍翠已成难以企及的追忆。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的这句诗聊可借表此刻这种物是人非的心情。
很长时间以来,自觉这颗心已经被一种状若冷却了的岩浆样的东西所包裹,几乎已经不辨感动为何物。曾经被嗤笑如“宝二哥”般的呆傻性子及脆弱敏感的心,或许因矫枉过正,或更兼现实的挫磨剥浊,早已变得粗糙而锈迹斑斑,像是一只布满老茧的手掌懵懂麻木而又无法昭示于外。
怎么又突兀地再次产生“春花渐旧,野鸟惊心”的多愁善感来。
这是久违了的温存和依恋,是一股浓稠的乡情在干涸的心田里流淌,离乡这么多年,即或是“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但我始终不敢回首一瞥,一则感到尚不至于沧桑到以诵咏《回乡偶书》之类的诗句来填充生活;二则乡恋越浓,乡愁越重,而且我又没有能力用完整而准确的文字来叙述乡情。犹如母爱厚重博大,时刻都能够体会,但永远无法表达。
其实,故国羁旅魂牵梦系的思乡之情、荡气回肠浑然天成的儿女亲情、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诚挚友情(爱情不在此列,是因其介于亲情和友情之间,进而是前者,退则为后者)构成人类情感的三大主题,乡情、亲情、友情,也是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文学作品中的永久命题。尤其是在厚人薄我、厚情薄物的中国(准确点是中国古代),这些感情表现的尤为突出和强烈。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里,从有文字以来,有关乡恋乡愁的思乡之情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俯拾即是,信手拈来。在这儿吟咏就显得有点儿卖弄或矫揉做作。
如果实在要引用一处文字以陈述此情,我想除非余先生的《乡愁》更为恰当妥帖通透明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大约是在20年前读到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当时刚好正值远离家乡在外地读书,第一次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