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戴着脚镣跳舞

永远不要戴着脚镣跳舞

愚弄杂文2025-03-13 23:18:51
史学大家陈寅格曾把“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作为终身的座右铭,这既是他研究史学的精神境界,也是作为独立的人,尤其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所在。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一书中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
史学大家陈寅格曾把“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作为终身的座右铭,这既是他研究史学的精神境界,也是作为独立的人,尤其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所在。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一书中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己”。而今夜,当我再一次观看了《勇敢的心》之后,我也为威廉?华莱士“感泣不能自己”。
柏拉图说:大自然把意志安置在腰的部位,把感情安置在心的部位,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威廉?华莱士之所以能感动万千观众,正是因为他把追求自由的感情放在了心的部位。影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是苏格兰民众在一个英雄的带领下追求自由独立的故事,这一类的影片从从小看到大,往往看头就知道结尾了,但《勇敢的心》却深深地揪住了观众的心。
这是一部悲剧电影。“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有价值的东西越被无情的毁灭就越能体现价值。威廉?华莱士从出场的那刻起,就注定了这部影片的基调不是一部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而是一部非典型的好莱坞英雄悲剧。好莱坞的英雄是从来打不死、压不垮的,这无论是战争片,还是灾难片,大抵如此。你看《真实的谎言》中的施瓦辛格,你看从《第一滴血》到《第四滴血》中的史泰龙,你看《蝙蝠侠与罗宾》中的克鲁尼……这便造就美国梦幻工厂梦幻世界里沉浸不醒的电影观众以及观众们的喜剧结局模式的审美趣味。《勇敢的心》却让我观赏到好莱坞截然相反的结局。当威廉?华莱士忍住身体的剧痛,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Freedom……”时,悲剧上演到了高潮一幕。这种结局也许大家很不习惯,我猜编导也很不乐意,但这部片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编写的,所以少了一点浪漫喜庆,多了一点悲凉慷慨。一方面,美国片中像那种不怕死的精神仍在生死危急时刻能体现出来,而另一方面,追求自由的威廉?华莱士便永远定格在屏幕上,定格在观众的心中,成为永恒。
这部影片的主题非常鲜明。《勇敢的心》是思想上的绝对勇敢,而不是形而上的。一颗心如果充满着信念,那么这颗心将会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近观中国近年来所拍的几部影片,《英雄》、《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赤壁》、《麦田》等等所蕴含的主题大多都是形而上的,往往让中国观众看了不知所云,更何况意识形态、审美意识、文化意识、生活习惯与我们格格不入的外国观众。我们得不到奥斯卡奖怎么就可以怪外国评委的审美趣味呢?自己国家拍的影片自己的观众都看不明白,何谈走向世界?都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好莱坞拍出的影片能做到,但我们现在就是做不到。中国的导演们,学学梅尔.吉卜森吧,学学《勇敢的心》,把影片的主题拍得鲜明些,如果中国的导演们不理解什么叫主题鲜明些,那小女子告诉你,那就是把影片拍得简单些。我们这些观众啊,生活在一个素质尚待提高的国家,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到你们导演的水平还要假以时日啊。高考作文都要求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考场就那么短的时间,什么都写什么都要展现,省省吧!好比挖井,开个大口,短短时间内,是挖不出水的;还是开口小些,拼命往下挖,出水的概率肯定就大。《勇敢的心》开的口子很小,就是一个:自由。结果“水”很快就溢出来了,谁挖了都收获了一口香甜的水!我想没有任何一个解构可以完美地诠释自由,但是,《勇敢的心》至少做到了一点,这一点就足够让你坐在屏幕前能想想那些在战争历史熊熊的火焰里隐去的为自由而战的英雄,能够让感动的泪水溢满你的脸庞。
不必说这部影片气势恢宏、情感真挚缠绵、情节跌宕起伏,梅尔.吉卜森导演的才华、出演主角的完美表演;也不必说影片爱情故事的凄美悱恻、索菲?玛索饰演的王子妃伊莎贝拉美艳绝伦;更不必说长脚爱德华的冷酷、苏格兰贵族的“骑墙”与懦弱、布斯的深谋远虑、罗伯的幡然醒悟,单是这部影片的音乐,就足以让观众深深陶醉了。:《东方新报》文体副刊部的刘念国主任称赞这部影片的主题音乐是皇冠上的宝石,小女子亦如是观。苏格兰音乐的灵魂是靠风笛来烘托的。《勇敢的心》一开头,荡气回肠的风笛就如潮水般缓缓涌出,苏格兰雄浑葱茏的山岭上,山清水秀的环绕中,我们看到了善良坚忍的威廉?华莱士们。片刻之后,忧郁的小提琴在没有低音衬托的空灵中,奏出了被压迫者的不幸。几支圆号不祥的和声加了进来,暗示着侵略者的邪恶与残暴。托尔斯泰说过,无论生活的环境多么艰苦,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欢乐与自由的追求。经过弦乐的过渡,独奏圆号忽然吹奏出带有昂扬向上的旋律,这又似乎预示着一种民族的渴望,渴望拯救者的诞生。此刻,阴险的大提琴开始了冷冷的对答,隐喻了英雄将踏上铺设艰难的追寻自由之路。就在这里,苏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威廉?华莱士一生的奋斗历程已经预告在了这首短小的序曲中……重重的夜色中,威廉父兄的墓地里,几位风笛手的剪影隐约可见,奏响的是为自由而战死的烈士的挽歌,风笛呜咽着它特有的苍凉与悲哀……廉?华莱士因为反抗英格兰暴政被判处死刑,当他以最后的力气,怒吼出那句振聋发聩的“freedom”时,刽子手的斧头迎面劈来——威廉看到了死去的爱人,她微笑着向他走来,他饱尝痛苦的脸缓缓舒展。此时湛蓝天空背景里,紧攥在威廉手中的绣有蓟花的手帕慢慢飘落,音乐开始变奏——没有了童年时的澄明,没有了重逢时的甜美,而是一段歌唱般的咏叹,合唱也恰倒好处地加入了进来,旋律更加舒缓优美,悲壮震撼的同时,亦是对高贵爱情的至高赞颂。这首长达七分半钟的终曲,概括了全篇的剧情,给了影片一个强有力的结尾,而画面和音乐的力量水乳交融,再一次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作为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的影片,带给我的感受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这部影片的一些台词,让我警醒,催我奋进。“Everymandies,noteverymanreallylives.”(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的活过。)其实剥夺我们自由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心。我们禁锢于自己的惰性,沉迷于现实生活的麻木与虚幻中戴着脚镣跳舞。我们真正该打败的,是我们自己。“不自由,毋宁死”,《勇敢的心》正是那第一缕阳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