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升学”学生“被辍学”

教育“被升学”学生“被辍学”

钩饰杂文2025-03-27 22:46:09
据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教授韦苇在陕西关中地区某二线城市的调查,很多老师为了不让所谓的“差生”影响自己班级的升学率,往往会采取学期初不允许差生报到、在课堂上羞辱差生甚至在家长会等公共场合嘲讽家长等多种
据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教授韦苇在陕西关中地区某二线城市的调查,很多老师为了不让所谓的“差生”影响自己班级的升学率,往往会采取学期初不允许差生报到、在课堂上羞辱差生甚至在家长会等公共场合嘲讽家长等多种手段,逼迫“差生”退学。
这些十几岁的学生“被辍学”后,既没有一技之长,年龄也不足以外出打工,只好每天混迹于网吧等场所,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还有一种更隐蔽的“被辍学”,即有的重点学校按入学成绩把学生分为重点班、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并随着各学期逐次考试排名的变化而实行“逐班淘汰”制,排名最后的几个班级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而非重点学校就对班级后十名的学生进行“劝退”或“劝转”。这就导致了让人震惊的“被辍学”怪现象却在某些地区频繁发生。(12月20日来源:《人民政协报》)。
看了这篇新闻后,笔者有一种深深的痛楚感!十几岁的年龄,正是如花似玉的岁月;正是渴望知识、接受教育的年华;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时代;正是应该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教诲,接受知识熏陶的时刻。但是,却因为被人为地戴上了“差生”的帽子,就不受学校和老师的待见,就要被千方百计地赶出校门,就要成为“被辍学”的少年。这不仅让他们的的命运变得坎坷不定,变得波诡云谲。还让社会多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多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而这种现象,还并非是陕西关中地区某二线城市一处独有的风景,而是在许多地方都很盛行的一种教育现象。孩子的成绩差,老师的脸色重;孩子的品性差,学校的嫌心切。总是认为,这些孩子除了需要学校多担责,需要老师多费心外,在考试时不能够为学校多争光,在升学时,不能够为老师多长脸。所以,学校也好,老师也好,就要找出种种理由,想出种种办法把孩子逐出教室,赶出校门。
我的一个读初中的堂侄,因为父母都在外打工,家庭教育有些缺失,心理上就有些压抑,学习上也不是很努力。为了把他和与他类似的同学撵出学校,班主任老是用讥讽、嘲笑的语气侮辱他们。有些不堪侮辱的孩子就干脆辍学了。我堂侄和另外几句同学一直坚守着。但是,我堂侄和那几个孩子,整整三年一直是坐在教室后排最角落里。去年中考之前,老师在又一次用嘲讽的语气挖苦他们之后,明确要求他们不得参加中考。我堂侄回家后因想不开,竟然出现了精神障碍,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健康。
而我同事的一个读初二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老是排名靠后,就被老师列入了“另册”,先是上晚自习不让她参加,接着是接连不断地动员她转校。尽管我们的同事求人托保的找校长、找班主任,但是学校是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没转之前,就一直把孩子一个人放在最里边的墙角坐着,本子不收,作业不改。没有办法,同事只好把孩子转到邻县一所学校,然后让妻子请假专门照看孩子。这不仅加大了家庭生活、孩子教育的成本,还让孩子受到了心灵上的伤害。孩子现在总是一副心事重重、落落寡合、郁郁寡欢的样子。动不动就说不上学、不读书,弄得父母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一句不慎惹恼了孩子。同事很苦恼、也很激愤地说,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会尽心教育,孩子会健康成长。没有想到现在却把孩子教育出病来了。这哪里是教育?这完全是摧残!
教育是什么?宋朝名相王安石曾说:教育就是“传之以心,受之以意,切问近思,而资所学,以施于世。”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教育是廉价的国防”。西哲康德则说:“人生具有人道的根苗,须待教育发展出来,使人实践人的造诣”。“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前苏联杰出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则说得更为明白:“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于工作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
千言万语,归结起来就是教育不仅仅只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文明、传授道德、传授理想。所以,学校也就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学校可以有偏好,老师可以有喜好,但是,这种偏好、这种喜好不应该带进了教育之中,不应该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学校应该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地施以教育,老师更不应该对所教的孩子厚此薄彼。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来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历史前进了两千多年,没有想到我们的教育却发生了这样深刻的异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的都变得这样现实!这样直接!学校只关心升学率,不关心全面发展,老师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够给学校创造升学率的,不能够给老师创造经济效益的,学校驱赶、老师歧视。国家不让你辍学,社会不让你辍学、家长不让你辍学,但是,学校和老师却要让你“被辍学”!
当然,把这个责任完全压在学校和老师身上,也有些不公平。毕竟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时代,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个个行业都把效益放在第一位,人人都把高收入当成最高追求。而因为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是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是否有成效的一个硬标准,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学校也好,领导也好,老师也好,就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好处多多。也就是不管学校愿不愿意,不管老师高不高兴,都“被升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老师怎么会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呢?学校和老师一“片面追求升学率”,那些“差生”“被辍学”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因此,在强调学校要坚守教育本义,老师要坚守教师品德的同时,还应该改变对教育考核的标准,把学校培养了多少心理健康、性格丰满、人格健全的学生作为根本标准!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从根本上减少“被辍学”现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