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独处之奥妙

话说独处之奥妙

蚤朝晏罢杂文2025-04-02 09:58:47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世界变得浮躁,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也是浮躁的,已经极少有人耐得住孤独,耐得住独处。孤独和独处是有区别的,虽然孤独往往导致了独处,但独处并不完全是出于孤独。独处非常奥妙,是人的一种能力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世界变得浮躁,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也是浮躁的,已经极少有人耐得住孤独,耐得住独处。孤独和独处是有区别的,虽然孤独往往导致了独处,但独处并不完全是出于孤独。
独处非常奥妙,是人的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做得好。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而一个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对人生欠缺思考的人,其人生是残缺的。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在这浮躁的世界中,人人都变得疯狂、变得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害怕寂寞,根本没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那么极少数人能超然物外,悠然的享受着独处的滋味,但这种人往往被视为性格孤僻、怪异,被说成有问题,或被视为神经不正常。这类人中常常不乏伟人和天才。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事实上恰恰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幸福享受。独处,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是一种对平凡世界的超脱,是一种人生的升华。独处,排除外界干扰,抛弃功名利禄,甩掉尘世恩怨。这个时候,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速旋转,最有利于思考和想像力的发挥。
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广阔。有句广告词说,地球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星空,比星空更宽广的是男人的情怀。如果这句话没错,那么想必也是在男人独对自然的时候。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穿梭、闪现在历史长河之中,唐风宋雨、明月清雪,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安然。
虽然时下喜欢独处的人,往往被视为另类或怪异。不过,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是不会在乎别人如何评判的,依旧我行我素、矢志不渝。为什么总会有那些性格孤僻的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呢?与之相比我们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这很值得反思。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出于孤僻、伤残致使他们具备了独处思考的能力和条件。是的,人生在世,与人共处,可以创造出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自我独处,则可以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
一个人独处,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心反思、自省,把发霉的心灵搬到阳光下晒一晒,清除灵魂在世俗中所蒙上的污垢,让灵魂净化、升华,回归真正自我。这样的独处又有何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充斥着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了陶渊明、梭罗之类的人。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独处之人,远离扰攘世界,浮嚣市声,躲进书斋,以书为友,皓首穷经,青枝芒鞋举足书山,蓑笠扁舟泛游学海。读几本书,寒不可衣,饥不当食,但它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绝不会因为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而苦恼。独处之人,夜阑人静之时,皓月当空、群星璀璨,瞩目苍穹,叹宇宙之大,慨人生之微,心随之豁然,绝不会再去与人争蝇头之利。独处之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酒当歌,自取乐。
没有独处,就没有高度集中的精力,就没有高速旋转的思维,就没有电光石火碰撞摩擦的刹那,就没有灵感的顿悟,就没有天才发明、发现,就没有人类历史上的种种璀璨与不朽。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激发。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爱因斯坦才开发利用了百分之十几,可到现在为止世界上的爱因斯坦只有过一个。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维意识,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钻研,才会独辟蹊径,才能提出独到见解。
独处是一种奥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升华,更是一把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正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天才从根本上讲是孤立存在的,孤立于世人,孤立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天才太过稀少致使他们很难找到朋友,自身的格格不入致使他们不能成为大众的伙伴。

2009年10月14日
写于昆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