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不管是在茫茫史海中,还是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都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它就是三国。对《三国演义》感兴趣是因为影视作品。在看了70多集的连续剧后,趁着这个寒假,又把原著拿出来读了读。《三国演义》一定是有虚
不管是在茫茫史海中,还是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都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它就是三国。
对《三国演义》感兴趣是因为影视作品。在看了70多集的连续剧后,趁着这个寒假,又把原著拿出来读了读。
《三国演义》一定是有虚构内容的,七分实三分虚。但那七分实,也是结合《三国志》的。当我听了易中天品三国后,随着对历史的认知,就觉得《三国志》也不那么可信了。
陈寿的《三国志》中,曾经有一句话这样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易中天品三国里,易中天讲到:陈寿的父亲是被诸葛亮杀死的。所以陈寿的记载不一定完全正确。
这样好像也是说的通的。毕竟是杀父之仇,陈寿把诸葛亮贬义化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我们当然希望陈寿不是那样的小人。况且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陈寿父亲的事,陈寿本人也没有提到过。但我相信诸葛亮未能成功是因为当时五虎上将已经都去世了,而且当时地形也对蜀国极为不利,所以好多次都是被迫撤兵。至少诸葛亮的一片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也相信自古人都爱才惜才,何况诸葛亮已经用他的才智心性让许多人心悦诚服了。所以陈寿讲述的也许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并不是一种讽刺诸葛亮的行为。
所以这就是历史的矛盾点。
真正历史的原貌是我们想不到的,不可能所有人都秉笔直书,没准会融入自己的看法。就像朱元璋,其实不坏,但历史书上还是把他丑化了。他就是手段狠辣了一点儿,但是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不管怎样,《三国演义》不仅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还是学习为人处世的好地方。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各有特点,也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曹操奸诈,但他有决心有狠心有智慧,所以魏国才会在他死后延续下去。刘备的决心野心是不可掩盖的,但重要的是他有恒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关羽的自负却成了他的缺陷,以至于最后败走麦城。
诸葛亮和司马懿就得单独拿出来说说了
司马懿有谋略,虽然不想诸葛亮那样流芳千古,但也是不简单的人物。他和曹操一样有狠心,但他很会掩饰自己。但是对于司马懿到底想不想篡位就难说了。应该不会没有这个野心。不过他真的把自己藏得很深。以至于诸葛亮说:“一直以来,我们处于明,司马懿他们处于暗。他一定对我多多少少了解过了。”所以诸葛亮才只能冒险用空城计。但是心里的害怕一定还是有的。
所以历史就是多米诺骨牌,有了一件事的发生,才会有下一件事的发生。万一当时司马懿发现了诸葛亮的计谋,历史就要更变了。所以当时重要的人物每走一步都会对历史有影响。当然,这是对我们现在的所见历史而言的,当时的人怎么会知道。
诸葛亮真是让人无比崇敬。每每看见诸葛亮怎样破敌了,就禁不住拍手叫好。想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当时才公元后220年,就有这么聪明的人,真是让人叹服。诸葛亮的生平谨慎,而且精通兵法,喜爱钻研。想他每每破敌时都会亲自乘小车探查,每每授计都是思路缜密,一环扣一环。他对人生有很多感慨,不仅仅可以在《出师表》看到他的一片赤诚,还能在他给他儿子的《诫子书》中看出他对人生的理解。
我把诫子书抄下了贴在书桌前激励自己。这都是千年前故人总结下来的。而且《诫子书》中表现了诸葛亮对于他的儿子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一遍遍叮嘱,就像他的性子,淡泊如水。可惜却没有机会在茅庐中安享晚年。
乱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先不说国家与国家的矛盾,就是社会,就是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乱世。那就看我们在这个乱世中怎样生存。是选择流芳千古还是默默无闻,是选择戎马一生还是平淡如水。
《曹操》里面唱到: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历史就像运作的齿轮,重复着存亡。而置身于乱世之中,唯独能做的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