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我的清高
陪新洲的两位老同学吃饭,席间,当说到关于对我一生的评价时,其中一位同学与我们局的一位领导不约而同地说我“有一点清高”。这位同学是我在卫校一个支部的共事,这位领导分管我们单位多年,他们对我是比较了解的。
陪新洲的两位老同学吃饭,席间,当说到关于对我一生的评价时,其中一位同学与我们局的一位领导不约而同地说我“有一点清高”。这位同学是我在卫校一个支部的共事,这位领导分管我们单位多年,他们对我是比较了解的。在此之前,也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我。我自己认为这个评价有些接近,但不全对。什么叫清高?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从这一段话包含的内容中,自尊,自爱,自信,洁身自好,不弄虚作假,不阿谀俸承,不轻言附众,不随波逐流,这倒是我的个性。要说我“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话,就言过了,我没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也没有这种人格追求!出生在贫民之家,自幼缺衣少食,长成以后一切为稻粱谋,先是为吃得饱穿得暖,后来解决了温饱问题又想把日子过得的一点。只是,一切都走正道,得为劳动所得,富不为不仁而富。
说到清高,古时候,我们的先人中,尤其是文人中,有许多清高的典范。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恐怕要数许由了。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认为这话污染了耳朵,因而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孟浩然为一个烂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这样的例子不少。
纵观历史上清高者多为文人,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的。清高者,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博学是他的资本。而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孤陋寡闻,又缺乏心智的锻炼,没有清高的资本。说话,只会乡村俚语;举手投足,一副憨笨之态;受了挫折,便灰心丧气;遇到不公,便义愤填膺。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志,也没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然,更没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情怀,只有点冷眼观世的味道,与世俗有那么点格格不入。这是因为本人胆小怕事,常常为自己无力逃避现实养成的习惯,而不是故作清高。
清高虽然是一褒义词,但也不算是很高的评价。清高者因为不合群,所有朋友不多;因为万事不求人,所以有苦自己受;因为不弄虚作假,不随波逐流,有时候就吃亏。在这一点上我有现实的体会。所以,他们说我清高,是针对我的性格而言的。当然还有,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与文字打些交道,而且发表了几篇小文,有一些爱好文学的朋友,仅此而已。
其实我是一个俗人,只是没有到俗不可耐的程度,稍有一点人格修养,人缘也还可以。性格特征中表现出有点不识时务,不解风情。虽然我认识到这些,并且也在试图改变自己,做到雅俗共存,更好地融入和谐,但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也许这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