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年”事

家乡“年”事

鸧金散文2025-04-16 00:13:53
年前,归期越来越近,心好像也开始紧张起来。家真的是很奇妙的所在,我仿佛又听到布谷鸟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了,是春天近了么?好想快点回家,回到那飘着布谷鸟喜悦的歌声的家乡,看燃着的鞭炮在火红的新年里噼里啪啦作
年前,归期越来越近,心好像也开始紧张起来。家真的是很奇妙的所在,我仿佛又听到布谷鸟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了,是春天近了么?好想快点回家,回到那飘着布谷鸟喜悦的歌声的家乡,看燃着的鞭炮在火红的新年里噼里啪啦作响。
“过年好,过年好,过年吃饺饺,大碗拨到小碗里,小碗拨到醋碟儿里。”香喷喷的素韭菜饺子、白菜饺子、茴香饺子、萝卜饺子;馋的让人流口水的荤羊肉饺子、牛肉饺子、猪肉饺子、驴肉饺子……再好吃的美味都抵不过一碗热气腾腾的团圆饺子,“好吃不过饺子”!备一小碟酸的恰到好处的山西老陈醋,并非是超市或小卖部随便买一瓶便可的那种,而是腊八那天家中老娘、兄弟姐妹们围着圈拨了蒜瓣儿泡在醋里放到大年三十晚上才能拿出享用的腊八醋。小小的醋碟里面香醋上泛着微辣的带着天香的腊八蒜,白得发亮的饺子像个银锭子一样在里面打个滚出来放进嘴里……哇!舌头都想一起咽下去了,那叫“一香一个跟头”!
按照老家习俗,只有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迎神、祭神吃荤,大年初一直到初二送神之前都要吃素,谓之敬神,斋戒祈福。听长辈们说我们这世代信的是小乘佛教,我们供奉的并非只有天爷、地仙、观音菩萨之类存在于佛教神话中的,更多的是自家已经逝去的亲人。
年,在家乡是最喜庆团圆的象征。大年三十早上开始到中午吃饭之前,家里都会置办两桌酒席,一桌是能即时便吃到中午一家人举杯欢庆分享各自在这一年中的收获。另一桌则是摆在供桌上待初二把神送走之后才可以二次烹饪享用的美食,这些酒菜往往只是经过初步加工,人并不能直接使用,比如说供桌上看起来肥硕鲜美的鲤鱼只是在加上鸡蛋面糊在油锅里过了一道,虽然看着漂亮其实是没有味道的,撤供以后可以做糖醋鲤鱼、红烧鲤鱼等却是最好吃不过了。其他的诸如豆腐块、油炸丸子、熏肉块、烧鸡公等都是这样需要后期烹饪制作后才能入味的贡品,放在供桌上不仅看起来美味诱人而且还都有其寓意,就说这鲤鱼意思是求神仙和先辈们保佑家里年年有余,豆腐谐意“斗福”等。而为什么贡品不加任何作料只讲究样子好看的原因是连长辈们都解释不清的了,只说是老时候传下的风俗。是啊,现在也只有这些风俗的存在才能让人们回忆儿时盼望过大年的心情,虽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家都不相信有神明存在,但还是把这种风俗坚持着盛传开来,因为少了这些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觉得年味儿回淡掉一大半。也许在城里人看来这些事封建迷信,但在我更把它视作一种世代流传的习俗,每年和母亲一起忙碌着准备过年的贡品,把天帝、土地、灶王、财神等各路神家的香碗清理一新重新装上烟灰然后按照母亲的要求郑重的点起一柱柱高香,在袅袅的香烟里对这神家许上自己来年的愿望。母亲说不能奢望有神明保佑,但在除旧迎新的日子里在心底里默念自己的愿望来年就会有意无意的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
三十下午是家里所有人一起做的事情,包饺子。小一点的孩子不会包就擀面皮,大人和会包的孩子则或捏或挤在面皮里放陷包成饺子。一下午的时间要包足全家人后面一天零一夜的分量,当然是要分荤素的。
农家院里很少像城里人一样放烟花,而却在每顿饭前用声震九霄的两响“雷子”和噼里啪啦的鞭炮,鞭炮大家都熟悉。就说下我们所谓的“雷子”,先是在地上“砰”地一声巨响然后带着君临天下的霸气神龙一样升向高空巨吼般一声震去一年中所有不快和烦恼引来新年里无数的憧憬和祈盼。
年初二,整整吃了四顿饺子的人们也在鞭炮声中给自家院里和村里的长辈们都拜过年了。“请神饺子送神面”,早晨吃过面后要把各路神家都送回,村里的男人和男孩们则各自拿了香烛炮仗在“爷爷奶奶们该去了,明年再请你们回来过年”的许愿声中成群结队的往自家坟地走给逝去亲人“引路”。
初二开始就是给自家亲戚中的长辈们拜年了,大家拎了礼品你来我往间“年”就渐渐远去了。
这就是家乡的年。当然还有很多并没有提或者忘记提了。或许我说的年和北方大多数农村是一样的,或许各有不同。然而无论怎样我都觉得年是一年中最美的日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