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行更应该谨言
元代著名思想家许名奎在其编著的如何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劝忍百箴》中,把言之忍编在卷一第一,是有其深刻的用心的。因为语言表达得是否恰如其分,而无有失体统之处,是一个人人格修养及思想品德的表现。说话作为
元代著名思想家许名奎在其编著的如何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劝忍百箴》中,把言之忍编在卷一第一,是有其深刻的用心的。因为语言表达得是否恰如其分,而无有失体统之处,是一个人人格修养及思想品德的表现。说话作为一门艺术,它可以给人带来荣耀,也会给人带来灾难。正如俗话所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祸从口出,病由口入。”皆是教人说话当三思而言,而不应该口无遮拦,信口开河,逞一时快意,给自己留下覆水难收,后悔莫及的遗憾。可见说话不当,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多少不必要的伤害和麻烦。《书》有起羞之戒,《诗》有出言之悔,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缄口之铭。傅说正是用这样的话来劝戒殷高宗的。《易·系辞上》记载,孔子说,动乱的产生,是由言语作阶梯的。古代有位姓蔡的人说,人能招惹祸害的,只有言语最厉害。这都是教育人谨言慎口的座右铭,我们应常记在心,经常提醒自己不犯口过。
但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一些所谓学富五车、极有教养的专家、学者,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一孔之见,个人恩怨,辱骂、诋毁历史伟人,甚至对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也不放过,恶言相向,大肆鞭挞,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就不能不让正义之士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啦!
傅玄的《口铭》说,神是用感悟来沟通的,心是由口来宣扬的。福的产生有预兆,祸的由来有原因。由此可知,灾祸没有比多话更大的了。“言多必失”正此之谓也。
何谓多话?《大集经》载六十四种恶口之业,曰:粗语,软语,非时语,妄语,漏语,大语,高语,破语,不了语,散语,低语,仰语,错语,恶语,畏语,吃语,诤语,谄语,诳语,恼语,怯语,邪语,罪语,哑语,入语,烧语,地语,狱语,虚语,慢语,不受语,说罪咎语,失语,别离语,利害语,两舌语,无义语,无护语,喜语,杀语,害语,系语,闲语,绮语,打语,歌语,非法语,自赞叹语,说他过语,说三宝语。等等……不一而足。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记载有口业之四恶,名为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今仅依黄念祖老居士之注释稍加解释。
《净影疏》曰:“口之四恶,不应法故,通名妄语。”故以妄语摄余三者,合名一恶。《四分律》云:“彼此斗乱,令他破也。”《大乘义章》云:“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是谓煽动离间,搬弄是非也。恶之口,即为粗言语。《法界次第》曰:“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又《大乘义章七》云:“言辞粗言,曰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是谓以恼他之心,出粗恶之言,令人受恼,名为恶口也。妄言即妄语,虚诳语。《梵纲》云:“人见言见,见言不见。”如是违心不实之言,即妄语也。绮语者,即为杂秽语,《俱舍论》云:“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大乘义章》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又《无量寿经笺注》云:“绮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
试观当今社会,所造绮语何其多也——手机短信,不是黄色垃圾,就是诈骗谎言,还有张目在广告牌、电线杆等等之上的小海报,以华而不实的语言,引诱着多少人陷入骗婚、借种生子的阴谋之中。如此种种违心坑蒙之言,扰乱性情,迷惑人心,给社会造成许多杀、盗淫的事端,产生许多不良的因素,皆可谓之口之四过的绮语也。
望西云:“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故《智度论》云:“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义,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果。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可见妄语之恶业,广生过咎。所以南山教导世人:“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就是告诉我们把握口舌要象鼻子那样无声,以免祸从口出,咎由自取。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今生,我是你永远的牵挂
下一篇:成都,一场不期而遇的旅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