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儿时元宵节

想起儿时元宵节

肴羞散文2025-03-22 03:17:20
学校门口、马路两旁挂满了大红灯笼,农贸市场、超市商店到处是洁白的元宵。啊!今天是元宵佳节。团泊洼地处偏僻,学校尚未开学,所以元宵节没有节日气氛,这时我想起儿时元宵节的盛况,却别有一番趣味。元宵节是我国
学校门口、马路两旁挂满了大红灯笼,农贸市场、超市商店到处是洁白的元宵。啊!今天是元宵佳节。
团泊洼地处偏僻,学校尚未开学,所以元宵节没有节日气氛,这时我想起儿时元宵节的盛况,却别有一番趣味。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在唐代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全民性狂欢节。到了宋朝,民间在元宵佳节观灯、放花、踩高跷已相当盛行。解放前,人民过元宵节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只是解放后,由于不断地破旧俗、树新风,元宵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淡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提高,全国各地又开始欢度元宵佳节。
记得小时候,农村落后,生活艰苦,文化生活动贫乏,但元宵节却是农民最欢乐的节日。白天,男女老少聚集在场院上,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晚上,各家各户门前挂着纸糊的灯笼,屋里屋外,门前、灶旁、鸡窝点上蜡烛、面灯,里里外外一片通明。
吃过晚饭,妇女、儿童提着灯笼,端着面灯,从家里出来走到街里。大家一面嬉笑,一面用眼在对方面灯上照一照,说是可以明目,并且一年之内不会害眼疾。最吸引人的是“土法放花”:一根木杆上端系一根铁链,铁链另一头扎有铁笼,笼内装有木炭、自制的火药和碎铁片。点火后,一个壮小伙子手持木杆不停地摇动,铁笼急速作圆周运动,渐渐地铁笼被烧得通红。这时火花四溅,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而小伙子摇动得更加卖力。夜深了,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还有,记得老家习俗正月十五送灶神。春节前,父亲从集上请来灶神爷,上面是皇历头,标有二十四节气和农历大、小月份,下面是身穿花花绿绿的灶王爷和大、小灶奶奶及童男、童女的画像,除夕前贴在厨房灶旁,正月十五日送灶神上天。元宵节早晨,母亲将灶神画的下部撕下,用火点着,口里念道:“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据说灶王爷上天将民间疾苦、好事、环事一股脑儿地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怕他在天上胡说,所以对他即敬仰又畏惧。
最使我难忘的是正月十五爷爷给我讲的灶王爷的故事。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灶王爷也是普通百姓,灶王奶奶性情温顺,吃斋念佛,乐善好施。她持家有方,所以非常富有,家中粮食大囤满、小囤流,金银财宝不计其数。遗憾的是灶王奶奶不能生育,灶王爷娶了个小老婆。小老婆为人刻薄,生性刁钻,非常妒忌大灶奶奶,在灶王爷面前经常拨弄是非,说大灶奶奶的坏话。久而久之,灶王爷听信馋言,对大灶奶奶百般挑剔,终天有一天他将大灶奶奶赶出家门。灶奶奶含泪离开家来到一片荒野,她口中念念有词:“我的鸡跟我飞,我的狗跟我走。”于是家中鸡狗随之而来。接着她又念道:“屋里粮食跟我走,金银财宝随我来。”从此灶奶奶在这里安家,重新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自从灶奶奶走后,灶王爷家屋里空空,鸡犬皆无,金银财宝不翼而飞。这时灶王爷和小灶奶奶欲哭无泪,走投无路,只好出门讨饭。有一天他们二人来到一座庄院,走到这家厨房前门,向一位贵夫人乞讨。这位贵夫人抬头一看,原来是灶王爷。
灶王爷见了贵夫人,忙叩头施礼,口里叫道:“大娘、大娘行行好,给我们一点吃的吧!”贵夫人听了,怒道:“柳条穿鱼你瞎双眼,见了贤妻喊大娘!”这时灶王爷仔细一看,站在他面前的是大灶奶奶。他羞愧满面,无地自容,一头栽到灶门口烧死了。灶奶奶活到百岁,无疾而终。后来玉皇大帝封灶奶奶为神,念及灶王爷与灶奶奶是夫妻,也封灶王爷为神,负责人间和天上传递消息。
愿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得有民族特色,还要过得有新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