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悼亡诗看古代文人的女恋情结
悼亡诗,是古代诗人用以祭奠妻子或心仪女人、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抚思的一种诗歌形式。近年来,人们对悼亡诗格外关注,有人特别编著了悼亡诗史,用以研究古代诗人的情愫。这是因为人们对情爱的重视,对古代诗人的
悼亡诗,是古代诗人用以祭奠妻子或心仪女人、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抚思的一种诗歌形式。近年来,人们对悼亡诗格外关注,有人特别编著了悼亡诗史,用以研究古代诗人的情愫。这是因为人们对情爱的重视,对古代诗人的人格重视。因为研究悼亡诗不仅能更深地挖掘诗人的思想性格,而且能更深入地发现诗人们的气质、情怀与精神品味,从而鼓舞人们的爱情与生活。人们说:生与死、爱与恨、男人和女人,是文学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已是被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所证实,更是为悼亡诗所证实。人们从悼亡诗中获取了生活与爱情的力量,也就更加鼓舞了人们对生活、爱情的信心,增强了人们对生活与爱情的勇气。所以,现代人对悼亡诗的视觉越来越敏锐、犀利。
其实,悼亡诗在先秦已经出现。如诗经中《唐风、葛生》中就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悲号。这是古人对爱情的誓言。人们之所以对悼亡诗期许与赞扬,是由于人们对爱情的梦想与追求。诗经中的《邶风、绿衣》有“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的生离死别之叹,这是远古时期人们的爱情婚恋观的反映。虽然,诗经中的诗没有一首能搞清是谁所作,但是司马迁《史记》中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足可以说明,诗经也是古代的诗人们、学问之士——夫子们的创作。
到了六朝时期,悼亡诗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呈现在诗坛上。而擎举悼亡诗这面大旗的则是后世人们极尽推崇的才貌具佳的大才子潘安。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曾任河阳令,河阳即今洛阳市吉利区,北靠邙山,南临黄河。他的时代正是“八五之乱”之时,所以他五十四岁(公元247——300)就被赵王伦和孙秀杀害。潘岳的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安仁轻敏,故释发而韵流”,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将他的诗列为上品。他的创作基调是悲而不壮,哀而不怒,语言华美明畅,用典浅近,感情真切,动人肺腑,充分表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特色。在太康诗人中,人们以“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称道他在当时的诗人中的地位。
据《晋书》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也就是说他长得美,女人们扯手圈住他,不让他走。刘孝标《语林》中说他:“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所以他吃水果就不用买了。
潘岳之妻是晋代大书法家,戴候杨肇之女杨圆姬,那是晋武帝秦始9年(公元274),那时他27岁。两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直至杨圆姬去世。潘岳难能之处在于,他虽貌美惊世,但只娶了杨氏一人。尽管世人翘首企望,女缘遍地,却不曾有一丝外遇。就是在他赴刑就戮的前一年,杨圆姬谢世。杨氏病殁,他写下悼亡诗三首:
一
荏苒冬春树,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
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
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
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
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
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生,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寒霜?岁寒无与同,
朗月何朦胧。辗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空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
彷佛睹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
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
长戚自令鄙。
三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天逝。凄凄朝露凝,
烈烈夕风厉。奈何悼淑俪,遗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谁知己卒岁。改服从朝政,
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寄。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
千载不复引。亹亹期月周,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驾言陟东阜,
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
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谁谓帝宫远,
路极悲有馀。
除悼亡诗之外,潘岳尚有《杨氏七哀诗》一首:
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雨绝有归云。叶落何时连。
山气冒冈岭。长风鼓松柏。堂虚闻鸟声。室暗如日夕。
昼愁奄逮昏。夜思忽终昔。展转独悲穷。泣下沾枕席。
人居天地间。飘若远行客。先后讵能几。谁能弊金石。
这都是潘岳的悼亡之作。从其内容上看都是长歌当哭,凄苦哀号,不胜心酸,可见其对亡妻杨圆姬的无限的挽恋。而杨圆姬又是一个美丽多情,淑婉才高的美女;从意境上看,悲凉彻骨,凄楚哀怨,人去楼空,佳人不在;从词句来看,则尽是“寝兴目形存,遗言犹在耳”,和“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感心情和悲凉情绪。而由于对斯人情爱笃厚,这种伤感和悲悼又是挥之不去的。潘岳这种情态引起了后世人们对他的同情,而且也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
六朝时代的悼亡诗,除潘岳之外,那就是沈约了。就相貌来说,潘沈齐名,所谓“沈腰潘鬓”。陈后主的“沈腰潘鬓消磨”,就是指他们两个。不过不同的是沈约登上了人臣极位,不似潘岳政治上漂泊失意。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尤以助萧衍登帝位有功,被任为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官至宰相,封建昌县侯,卒谥“隐”。后世称沈隐公。
沈约在史学上贡献颇大。他仅用一年的时间便撰成《宋书》七十卷。他还撰写了《晋书》一百一十卷(但未流传后世),《齐纪》二十卷;在思想上,他提倡“孝行”、“孝廉”,他是“有神论者”;在文学上,他是“永明体”的领袖人物,提倡“四声八病”要严格,特别强调“音韵格律”;钟嵘在《诗品》中说他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