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孔圣是文盲
孔子作为“圣人”被历代朝野追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不被皇家奉为圣典,“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不论山村野店,茅舍豪门都是美谈,贩夫走卒,耕樵渔父,歌女村姑,多熟能详。然而,如此千古一圣,却是“
孔子作为“圣人”被历代朝野追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不被皇家奉为圣典,“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不论山村野店,茅舍豪门都是美谈,贩夫走卒,耕樵渔父,歌女村姑,多熟能详。然而,如此千古一圣,却是“述而不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无独有偶的怪现象。为此,我们可以大胆推导出一个结论:孔夫子很可能是一个文盲!
1、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其语透漏了一个信息,就是夫子年少时家境贫寒,那么很可能因交不起“束修”耽误了老人家读书识字,而且,在孔子办学之前,民间没有学校,文化教育被官方垄断,除了贵族豪门,寻常人家的子女,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2、史载,夫子十五岁“志于学”。但是,不论是久远的过去还是现在,一个长到十五岁的孩子,始“志于学”,……如果,这里的“学”是指文化的话,那么也太晚了。(当然“学”不单指读书识字)
3、夫子三十而立,开堂授课,凡是带上一点“束修”的人都可为徒。对于夫子而言,授业解惑外加收费,不失为养家糊口,利己利人的一条生路,更重要的是,夫子教授的是“礼”,而教授做人做官,及规范行为举止的礼仪是不需要多少文化的。
4、夫子思想的传承载体,主要是由是他的学生为其整理的一部《论语》,也即“孔子语录”,而他本人则“只述不作”无片纸遗世,至于说他晚年收集、整理文献,修《诗》、《书》、《礼》、《乐》,也只是后人妄猜,本无真凭史据。
5、一个文盲成为一教一派宗师,不是不可能,而且确有史证:佛家禅宗惠能,就是一个地地道道、明明白白的文盲。他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语,脱颖而出,成为一派开山鼻祖。
当然,不管“孔子是文盲”这一推论是否成立,孔子是儒家的祖师,却是不争的事实,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皇帝,也超过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思想家。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农村人才断层与社会重构之断想
下一篇:那些冤情,那些生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