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依依总关情
柳树是春天的标志。“冬去春来柳先知”,人们总是从柳色中发现浓浓春意,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时候,柳丝重新吐出了新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因而人们都爱柳,种柳。柳,也常常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都说古人在离
柳树是春天的标志。“冬去春来柳先知”,人们总是从柳色中发现浓浓春意,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时候,柳丝重新吐出了新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因而人们都爱柳,种柳。柳,也常常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都说古人在离别之际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向来不乏写柳的诗句。当然,写得最多的莫过于有关杨柳的相思或送别的诗。折柳赠柳借柳寄情的诗句始于春秋。柳从《诗经·小雅·采薇》开始,就首开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杨柳为意象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乡土的情思。天下千树万树,人们送别偏要折柳送柳,这是因为“柳”与“留”谐音,“赠柳”有留别、挽留的意思,故折柳赠别,以寄托恋恋不舍之情。又因柳树生命力极强、成活率极高,随地可活,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一说,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有着祝福友人随遇而安的美好愿望。从汉代开始,在长安东面的灞桥送别,就有了折柳送别的风俗。北朝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枝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一个“折杨柳枝”的细小动作,便使战士那种即将久征在外时的忧愁跃然纸上,抒写了离别的行役之苦,反映了那时赠别都折柳。
袅娜多姿的杨柳容易勾起人从未明确的感触与联想。唐代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少妇不知愁,看见春日融融,于是细心梳妆打扮,登楼远眺,看见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该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正因为杨柳有着迷人的风姿,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愁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悲伤又不谋而合。
折柳赠别在唐朝最盛。“杨柳”的实物、文字也便有了比较直接的关系。唐诗中或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或抒发别后家人的思念,或抒发思乡怀远之情。如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的折柳,道出自己的羁旅他乡的乡思之苦。李商隐《杨柳枝》:“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诗人以饱满的激情表达了友人离别的无可奈何,叹息春风不要吝啬那纤细柔绵的杨柳枝,让人们去尽情的攀折吧。诗中也用《折柳曲》指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如今,有些地方有清明折柳插柳的风俗,但折柳赠别的习俗已一去不复返了。十里长亭,相信不会再有人手持几枝杨柳为朋友送别,取而代之是各色鲜花吧。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当春光明媚的时候,你漫步在小路上,石桥边,看到那嫩绿鹅黄的柳丝,或轻拂水面,或舞弄芳草,你还有什么心事不能放下,什么烦恼不能丢弃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