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山

解读大山

断雁孤鸿杂文2025-03-14 03:17:37
大山里面的孩子总是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这年头,外面世界里的人竟然喜欢跑到大山来观光。他们来大山,看看那些驼着背叼着烟袋的老人,看看那些赤着脚挑着担的中年妇人,看看那些晒着太阳一边刺绣一边聊天的少
大山里面的孩子总是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这年头,外面世界里的人竟然喜欢跑到大山来观光。他们来大山,看看那些驼着背叼着烟袋的老人,看看那些赤着脚挑着担的中年妇人,看看那些晒着太阳一边刺绣一边聊天的少女,看看这里八角的凉亭和我们居住的青瓦木房。
他们无论是看到在河边洗衣嬉戏的妇女,还是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小孩,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观看我们的建筑,服饰,舞蹈,其实他们观看的是一种文化,大山里的祖祖辈辈生存的一种文化。
在这里,男人赚钱养家,女人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国外的很多妇女崇尚大山里的妇女过的这样的一种生活,因为大山里的大多数妇女都不用工作,不用应对职场里面的勾心斗角,她们淳朴,她们简单,她们善良。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礼教的邦国,大山里的妇女还传承着三从四德的思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观念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迂腐,有些愚昧,但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却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份量。女人出嫁以后什么都得听夫家的,虽然没有将姓氏改为张门李氏那样的一种夸张,但是,生了小孩之后,自己的姓氏全没了,全都冠上“奶XX”的称谓(奶:侗语,就是妈妈的意思,奶XX就是XX的妈妈)。如果自己的男人外出打工,女人除了带孩子做家务之外,还得负责家里的农活,有可能的话酿些烧酒,或者做些刺绣赚点外快补贴家用。
我看过一些关于大山里的戏剧,说姑姑因为借了舅舅家三,四千元,因为还不上,就拿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去抵债。外人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区区三,四千元用得着这样大费周章吗?而且近亲结婚在医学上伦理上都是不允许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然而,这一切,却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面前/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二十年前,别人家养不起的女儿,被他妈妈接到他家里给他当童养媳,我当时是听得目瞪口呆,他却笑得一脸嫣然:“这些事,在我们这里,是很平常的。”
我小的时候,爸爸曾经走进大山在那里买过鸡蛋,那里的土鸡蛋一毛钱一个,他给了一块钱,说是买十个鸡蛋,结果主人不肯卖,她对爸爸说,除非你换十张一毛的角票来。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象我们山里的人有多么的愚昧和贫穷,可是,你只要看看我们山里人自己修的几座十几层高的鼓楼,不费一颗钢钉,在一千多年前,这样的鼓楼是怎样落成的,我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那个时候就拥有了这样的大智慧。
前几天看到一个同事背小孩,我就开始思索:在大山之外,他们没有把小孩固定在背上的这样一种背带,他们是怎样背小孩的呢?有人说,他们是把小孩背在前面,就像袋鼠的口袋,把小袋鼠装在里面。然后转念一想:那样背小孩的话,弯下腰来的时候,或者背着小孩洗衣做饭,那不是远远不如把小孩背在背上方便?
还有我们的侗族大歌,曾经登上过巴黎的舞台,这又让很多音乐人不解:我们可以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就可以唱出很美的和声,这一点,我们的族人是怎样做到的?
很多人都非常奇怪,我们这些大山里的人,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大山里是那样的贫穷和原始,怎么留得住他们呢?这就同我们山里的人诧异一样,那些外来的游客,为什么不去北京上海观光,而跑来看我们大山里的生活呢?原因很简单,北京上海的繁华喧嚣是一种文化,山里人的原始淳朴又是另外一种文化,城里人的文化是山里人向往的文化,山里人的文化是城里人迷失了的文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