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点滴浅思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历来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那么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哪?我赞成先生的别裁,同时又有为什么的点滴浅思。“五四运动”的时候,打倒孔家店,这句话也是孔子的“罪状”之一。照字面上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历来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那么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哪?我赞成先生的别裁,同时又有为什么的点滴浅思。“五四运动”的时候,打倒孔家店,这句话也是孔子的“罪状”之一。照字面上讲,“民”就是一般人,老百姓。“可使由之”,叫他做就是了。“不可使知之”,不可以叫他知道理由,绝对的服从。到了民国以来,“五四运动”前后,有好几个人改这两句话。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说,古人对这两句书,圈点句读错了,应该是“民可使,由之。”老百姓各个知识都高了,可以公开选择投票,给他们政治自由。“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还没有到达水准,“知之”,教育他,训练他,先使他知。改得好像是非常好。但又有人不同意,说康、梁的句读也错了,应该是“民可,使由之。”看看这个社会、老百姓可以民主了,给他民主。“不可,使知之。”看看老百姓还不可以民主的时候,“使知之”,要教育他。但不管他们怎样圈点,反正都是好心帮我们孔夫子的忙,不要打倒孔家店,不必要乱批评。但在我个人,早年也认为他们这样圈来圈去有道理。现在老了,有时脑子很顽固,认为不必要另外圈点,就是原来那个样子。事实上对于一般人,有时候只可以要他去做,无法教他知道所以这么做的原因,这是我根据几十年的经验来的。到今天为止,据我所了解,有些人如果要他去做事,先把一切计划理由告诉他,他去做起来一定很糟糕。孔子的话绝对的对,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愚民政策。事实上有些人的头脑、程度、才具只能够听命于人,当然有些人是天生的领导人才。曾有两位同盟会的老先生告诉我,国父孙总理很会说笑话,有一次在上海,大家坐下来谈天,他问大家能够做些什么?大家说了后,回过来问他。总理说,我想了半天,除了当领导以外,一无所能。这个话听来蛮妙的,实际上是老实话。大家仔细一想,总理这句话绝对是对的,他就是天生的领袖人才,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相反的,有些人就是天生听命于人的,能成为非常好的干部。这种人如果去做领导人,下命令,一定做不好。碰到这样的人只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对以上先生的别裁,按先生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是一整篇文章的观点。在这句前讲的是君子风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但是,并不是当时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能是少数人。我国上古文化,两三千年前的士,有点类似现在的兵役制度,这是上古的政治制度,也是社会制度: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出来为公家服务的,就是士。所以士是十字下面加一横。被选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学习法令规章。士的教育都是政府主办,一个士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须向官方学习。曾子这里所讲的士,已经不是上古时代的士,而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就是如此,当是能够接受官方教育的只能是极少数的贵族,私学起源于孔子,弟子也不过三千。社会上绝大多数的“民”是接受不到教育的。而且“民”的“使由之”和“使知之”的尺度,取决于社会普遍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的普及程度。也就是社会的文明程度。而社会的文明程度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因此,在这句的下面。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就是说“好勇”,动不动爱打架,冲动。以国家而言,如过去有许多军阀好战,那是好勇。“疾贫”,讨厌贫穷,受不了贫穷的苦。这两点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也可以连起来说,一个社会到了贫穷的时候,人就不要命,好勇了,是乱源。社会教育没落,道德衰微,所有的人,心中没有爱人的心,大家自私,对失败、失足的人没有同情心,不能包容,这是社会的大病态,时积日久,时代就乱了。综上所述,贯通起来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真的是一句名言,完全不必去另外圈点了。
以上理解是否通圣意哪?只好见仁见智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wg999今日新开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从大观园到前清史
下一篇:“艳照门”事件之联想
相关文章